當前位置:

2003年重點工作總結(段寶巖校長電視講話)


 同志們:
   值此新春來臨之際,我代表學校領導、并以我個人名義,向全校廣大師生員工、離退休人員以及西電的校友表示最親切的慰問,在此給大家拜個早年,并祝大家節日快樂、闔家幸福、萬事如意!
   2003年是全國人民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,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開局之年,也是我校理順思路、明確目標、全面實施“兩大步三小步”戰略部署的起步之年。過去的一年,全校上下團結一致、奮力拼搏、努力奮斗,在學科建設、人才培養、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,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,做出了重要貢獻。學校成功召開了黨的第十次代表大會,進一步理清了思路、統一了認識;我們取得了抗擊“非典”的決定性勝利,實現了拒“非典”于校門之外的預定目標。
   在學校改革、建設與發展的進程中,著重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:
   一、結合實際認真“思考兩個問題、制定三個規劃”,進一步理清了思路,提出了鮮明的辦學理念。
   兩個問題是:“建設一個什么樣的西電”,這是發展的問題,和“怎樣建設西電”,這是改革的問題。在此基礎上,我們制定了學校的長遠發展戰略規劃、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發展規劃以及校園建設規劃;經過全校上下的反復討論、共同研究,進一步提出并深化了“四個興校”的概念,即:“觀念興校是先導、學術興校是關鍵、人才興校是根本、管理興校是保障”;進一步明確了“一頭兩翼一保障”的發展思路。一頭就是學科建設,學科建設是龍頭、是核心、是旗幟,它的內涵包括兩個支撐系統,即教學、科研作兩翼,一個保障體系即后勤、管理。“一頭兩翼一保障”的發展思路形成了西電發展的一個整體系統,為我校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思想上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。
   二、新校區工作。
   新校區涉及到西電未來的長遠發展。
   在此工作上,我們主要把握住了三點:
   第一,成功地將新校區定點在長安區,其中有三個吻合,首先與西安市總體規劃相吻合,其次和高新區的規劃相吻合,再次就是和長安區的西部大學城規劃相吻合,周邊環境較好,文化氛圍濃郁;
   第二,關于太白路立交橋,全校上下統一認識,通過與西安市的反復溝通與接洽,堅持兩個基本點、基本實現了兩大目的,即首先使立交橋的建設對西電的影響達到最小程度,立交橋占地由原來推進學校十幾米往北推到梧桐樹,起步從北門以西變到了北門以東,其次對西電長遠戰略性發展帶來更多實惠,集中體現在新校區建設方面,在定點、土地價格上,帶來了相當大的實惠;
   第三,新校區建設工作上,學校成立了領導小組、指揮部,目標是實現2004年新生入住,當前正在抓緊推進。
   三、拓展外部發展空間
   大力拓展學校外部發展空間,具體講就是大力發展一條內線、兩條外線。一條內線是指要苦練內功、增強實力,不斷增強指標體系。兩條外線一個是要在國內創造比較好的發展平臺和環境,一個是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。
   (一)國內外線方面
   1.共建工作。過去一年中,我們積極爭取各方面支持,全力爭取共建。
   2.校所合作。國慶前,從28日到30日用了三天的時間,走訪了南京14所(我國最大的雷達研究所)、石家莊54所(我國最大的通信研究所)以及石家莊13所(微電子及半導體專業研究所)以及嘉興36所(DZDK和偵察專業研究所)等4個研究所,簽訂了長期戰略合作伙伴協議;之后,又與西安20所(導航技術研究所)、39所(大型天線結構研究所)建立了同樣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,并即將和航天集團504所簽訂合作協議,校所合作取得了明顯的進展。
   (二)國外外線方面
   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。
   在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:
   一是在意識、認識上要把外事工作做大做強,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前提下,我們的學科建設、教學科研要借鑒和學習一切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為我所用;學校組成院長代表團訪美,利用兩周時間走訪了美國11所著名大學,受益頗豐,各主要學院找到了國際上的參照體系;
   二是我校學科如何盡快與國際接軌的問題,即切實推進聘請國際著名教授擔任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工作,切實加大學科與國際接軌的步伐;
   三是大力加強并積極探索與境外大學聯合合作辦學,此方面取得一些積極進展,注意了互派人員進行交流,通過教師、研究生互訪,加大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力度。
   四、校園文化
   校園文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:
   第一,花園式校園工程。得到了教育部專項經費支持,用了4到5個月的時間,對北院進行規劃和整體布局設計,圓滿完成了花園式校園的建設任務,校園更加漂亮、溫馨,廣大師生員工倍感舒暢、驕傲和自豪;
   第二,數字化校園工程。包括硬件與軟件,硬件內容主要為樓宇間千兆帶寬連接,取得了教育部800萬元西部大學計算機校園網的經費支持,正在建設當中;軟件內容包括三個層次,一是學校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,其中包括管理的自動化、無紙化、網絡化,同時有一卡通、數字化圖書館,以及各個單位之間的自動化、無紙化連接建設;二是教學網絡平臺建設,充分發揮一些老教授、老專家講課非常好的資源,如國家教學名師梁校長的授課資料,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,使更多的學生享受這樣的優質資源;三是校院系三級網站建設,目前各學院、各處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網站,但是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和完善;
   第三,校園學術氛圍。大學是一個學術交流的地方,應當具有濃郁的學術氛圍,2003年我們邀請了眾多的國內外知名院士、教授和專家來校作講演及當前科研形勢的報告,繼續舉辦了研究生院學術年等活動,使大家開闊了眼界、增長了見識,此外,各個學院非常重視學術活動的開展,舉行了較多的國內、國際會議。
   第四,全體師生文明素養的提高。有了好的環境,還要維護好、備加愛惜,必須要有文明的行為,教育學生形成好的文明素質,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、愛護學校的所有設施,在校園里形成一個團結、祥和、文明的氛圍。
   五、學科建設
   首先是認識問題。學科建設是龍頭,學科建設是核心,學科建設是旗幟,這一點應當在全校形成共識,非常關鍵,學科建設上不去,我們的指標就上不去,學校的聲譽就上不去。
  第二,“211工程”建設。學科建設應當搭建一個平臺, “211工程”為尖峰,我們順利通過了教育部專家組立項驗收,又通過了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驗收,“十五”、“211工程”已經開始全面實施。
   第三,校、院、系三級學科建設布局。過去的一年中,經過自上而下、自下而上反復的討論研究,學校學術委員會多次討論,最后通過學科組評審,確定了“211工程”的4個學科群,14個校級重點學科、10個院級重點學科、18個系級重點學科以及4個跨學院的研究中心的建設,2003年至2005年投入1.4億元,要求一年一評審,要跟蹤。好的支持,不好的經費就要減免甚至取消。同時重視新興學科、交叉學科、邊緣學科的建設。2003年新增3個博士后流動站,使學校博士后流動站從2個增加到5個,可以在全校12個二級博士點上招收博士后人員,新增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,使我們的博士點總數達到了18個,另外還增加了11個碩士點,學科建設在2003年取得了明顯進步。
   六、 教學科研
   我們是教學科研兩個中心的大學,教學科研是我們時刻都要緊抓不放的事情。本科生教育是立校之本,研究生教育是強校之路,要不遺余力地抓好本科教學、研究生教學。
   1、本科教學
   以迎接本科教學優秀評估為契機,全面加強了質量工程,在加強管理、督導、精品課程、教學名師、名牌專業以及雙語教學等方面,做了一系列工作,2003年投入了1100余萬用以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建設。
   2、研究生教育
   以迎接2004年研究生院驗收為動力,全面加強研究生的管理與教育工作,加強了入口、出口及中間過程的嚴格管理。
   入口很關鍵,材料不行就很難加工出很好的成品;出口也很重要,我們要求博士生論文答辯前至少有一篇被SCI、或兩篇被EI收錄的論文;另外,進行了基礎實驗室和創新實驗室的建設工作。
   3、科研工作
   科研工作的總目標是大幅度提高科研經費,每年以20%~30%的速度遞增,到“十五”末實現翻一番。在這個思想指導下,加強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。
   第一,以863、973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為代表的基礎研究的爭取;
   第二,以總裝、各軍兵種、國防科工委等軍事電子研究為主的經費的爭取;
   第三,與社會、研究所、企業及各個公司的橫向合作研究,三頭并進,把經費數搞上去;
   第四,加強了重大項目的爭取,973已經有了明顯的進展,有2至3項課題已經得到了基本落實。
   科研指標體系也有一定進展,根據今年國家科技部公布的論文總體情況,我國在全世界排名第五位,我校EI、ISTP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16及18名,進入了前20名,從總體上看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步。
   七 師資隊伍
   “四個興校”中人才興校是根本,我們有再好的設備、再好的儀器,但如果沒有一流的人才,什么都是零。怎樣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   首先要統一認識,達成共識——教師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,沒有一流的教師我們的指標體系就上不去,我們高質量的人才就培養不出來,學校的整個聲譽也就提不高。在這個總體思想指導下,抓了兩項工程、四個計劃。
   1、兩個工程
   兩個工程包括院士工程和“3512”工程。院士工程目前還